论“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是我哲学的第一个老师,尽管现在我的思想已经脱离了他的体系,但仍留有余痕。

很多人都看过《泰坦尼克号》,里面有这么一个桥段:

Rose 叼着小烟卷,用弗洛伊德这个奥地利疯子的关于尺寸与快感的言论挖苦 Ismay 对泰坦尼克号的夸耀。

Rose: Do you know of Dr. Freud, Mr. Ismay? His ideas about the male preoccupation with size might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you.

的确,弗洛伊德前中期理论的主题就是性,他有一套完备的关于阴茎的理论,第一次见到的人大多会大受震撼,他也曾凭借这新颖尖锐的理论红极一时,但又饱受争议。

弗洛伊德思想基调是阶级、民族、处在的历史时期——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他的性别和年龄,其他的都是附庸

我觉得脱离了世界和脱离了社会的人是一个愚蠢的抽象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更有说服力。

当然,我们并不能拿一个理论去攻击另一个理论,理论来源和应用场景不同,会导致在一个理论的主场上他是无懈可击的。但无论什么生理学现象都用性去解释我认为仍旧是有失偏颇的,尽管这个“性”并不是我们广义上的性。

其实弗洛伊德心理学专业学说最好的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心理学所提出的那些要求。

这两个学派分属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客观心理学;主观心理学;他们有一系列的分支。

主流认为人的心理生活是双重的:

1)直接从自身,内部经验观察各种心灵感受的流动。

2)在其他人身上只能观察到该机体对刺激的各种反应时的心理生活的外部表现

心理学的基础只能是对精神生活的直接观察(自我观察),其参数必须得到外界的纠正和补充。

其中,

主观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核心是自我观察。

客观心理学:被实验者的内部体验会不会破坏试验者外部经验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言语反应:与其有关的现象超过了孤立的生理机体,言语反应的第三个成素具有社会学性质。言语意义的形成要求有组织的社会个体在漫长的交际过程中约定视觉、听觉、动觉得关系,但是这是完全客观的。所有的这些形成的语言都产生于外部经验中

对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客观流派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他认为人的心理学应该社会化言语反应只能在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形成。所以心理学离开客观社会学方法必定寸步难行

根据我 23 年人生中浅薄的知识,我总结出了弗洛伊德主义中的心理学的一些问题:

尽管精神分析在自己的需求中是最正确的。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学提出的要求

精神分析介绍给我们的现象和冲突是人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冲突

弗洛伊德的弱点在于:不明白所有这些现象的社会学本质,且试图把他们限制在个别机体及其心理的狭窄范围之内

最近在读萨特,“独特”这一概念或许就是弗洛伊德缺少的一环。

弗洛伊德没有把外部客观经验的观点坚持到底,他从(内部)自我观察的角度,说明人类内部行为的冲突。

他的心理内容纯粹是意识形态上的:梦,愿望,梦境

弗洛伊德使所有思想体系自始至终在仿佛虚无的社会环境中由个体心理的极简单成分发展而来

只有在没有彻底建立某种科学理论时,才可以不理会这种理论同世界观基本问题的必然联系。

不过尽管如此《梦的解析》一书,仍有很大的阅读价值,不管是学术上还是文学上。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意识 潜意识 前意识

弗洛伊德主义的热潮是发现了世界文化和历史彼岸整个不为人知的新世界

弗洛伊德晚期理论开始接近叔本华加尔特曼的玄学理论(也受到了尼采的理论影响),出现了“理想的自我”学说

他是一个医生,是人类行为学大师,尽管自己是个雪茄鬼,他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和患者互动中产生,然后逐渐迭代的。

比如宣泄法:其中解释到癔症的产生:是一种产生恐惧、羞愧、恼怒等经历,但是又被遗忘的体验;

这些念头不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引起“可以有意识的进行清除”他把自己的治疗法比做天主教的忏悔。这是第一阶段,此时还没有性欲因素的特殊意义

然后在理论的第二阶段:潜意识成为心里机制最重要的内容。潜意识成了文化创造所有领域中心里力量和不尽源泉。一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意识被排斥进了潜意识里面,无法被表达,只能原封不动的滞留。

其中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我影响很深,他的的内涵就是:

性欲给潜意识提供了主要的原材料,然后个性欲望与性欲互相冲突。

在生殖前期,性器官还没有成为欲望的肉体中心,他认为婴儿也有性行为,但这种性不是男女或男男甚至女女之间性器官的摩擦。

此时婴儿就开始了寻找情欲的客体,如同我在大街上会扫视女人的大腿,幼儿大多数寻找可以给予自身快感的客体一般是吮吸。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第一个性欲对象是母亲,因为在嘬奶的时候会有最原始的快感,此时母亲就会逐渐演变成他情欲的客体。然后就是俄狄浦斯情节与乱伦。

当父亲的噤声变成良心的斗争时乱伦就被排斥进潜意识中去了取代被排斥欲望的是恐惧和羞愧

从正统意识的角度来看,俄狄浦斯情节对生活毫不典型。她与我们的正统意识毫不相干,但是,这确实面向全部心理,面向潜意识深层的。

这个第一次的情感是纯属机体的感情。与之相比,后来的一切的爱恋关系都是表面的,虚假的不能深入到心理和机体的最底层。不过是移情机制产生的代用品。是向其他客体的潜意识转移。

所以说年轻时代的第一个客体一般是以母亲为形象出现的。但是这种乱伦倾向会因为正统意识而变成一种做作、尊敬的爱情。

这往往会使同精神上爱恋和尊敬的妇女的性交成为泡影。于是。统一的性欲被分为两个部分:多情善感 精神依恋:拥有的不是同一个客体

潜意识的主流、他的根基是幼儿时期的性欲特征的幼儿欲望组成的。幼儿为所欲为的心理希望自己的敌人灭亡都进入到了潜意识。由于快感原则的统治幼儿是纯粹的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不受道德文化的约束。

弗洛伊德理论的第三阶段是一种欲望理论:情欲和死亡:

对欲望的二分法变成:性欲 / 自我—→性欲或情欲 / 死的欲望

自我则保存自我的本能,被划分到情欲(对机体生活的欲望)。

而死则是向无生命状态的回归。摆脱尘世和情欲的烦扰。

这一时期他受生物学上的新达尔文主义,生理学上的叔本华的影响很重。

本我是内部混沌的自然本能和欲望。自我是理智,现实原则。本我是潜意识的。

自我发出的排斥也是潜意识的。潜意识在更高层次上也存在领域。

他认为正常人都是不道德的,但是他比他的自我要道德很多。

自我中潜意识的最高领域“理想的自我”:检查员,排斥由他执行。表现在罪恶感之中。良心的梦醒属于“理想的自我”自我来自于潜意识深层。

而理想的自我的产生则是“仿同”,即对一个人的欲望分为两个方面竭力控制一个人与变得和他相同。

仿同有时可以取代占有一个客体的正常愿望:如,失恋时,当他无法占有爱情客体时,他就会吸收那个人的性格。成为相似的人。这个理论我仍旧在用,并且在现实世界对一些人的分析中取到了很大成效。

而对理想的自我作用最大的是俄狄浦斯阶段对父亲的仿同,即父亲的权威

弗洛伊德的最后一本书把潜意识定义为非言语的。通过相应的言语表象联合变成前意识。

大部分人了解弗洛伊德的话都会知道他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心理学可归纳为对意识的某种特殊结构的分析;而这些结构是植根于潜意识之中的;

其中一个关键的概念是妥协——潜意识中的有些东西会被检查员拦截,他们的能量并未消失,仍然想侧身意识之中。他们通过改头换面和妥协(分为变态结构和常态结构)来混入意思之中,研究者在意识之中找到他们并对他们进行分析。

显梦形象成了替代观念—- 愿望客体的象征,或者和这个有某种关系

妥协允许部分地清除潜意识并以此把积聚于心里底层的被压抑的能量宣泄出去。

在俄狄浦斯情节的下一阶段则是性成熟时期的手淫变态心理

大多数精神病都来自于儿时的某一情节的排斥失败。治疗 -> 找出,把不成功的自发排斥变为理智的谴责。在《托克维尔评查理十世语录》中我也得到了一定印证。真是很绝望的一件事情

每一个理论的尽头都是一种哲学,当站在一定的高度,自然就可以给予一定现象概括的解释与预测。弗洛伊德也有着他的的文化哲学

  1. 弗洛伊德将宗教分为父系和母系:对母亲的向往 & 对威严和禁令的追求。

  1. 他认为玩笑和俏皮话的意图是对现实的逃避,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来宣泄幼儿的性欲 & 挑衅欲。是潜意识压抑能量的出口。

  1. 艺术不仅仅是从潜意识中的本我汲取力量,也可以是“理想的自我”

  1.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理想化完全是无意识的。理想化和理想中的自我是逆向的,而我们把自我的一部分(理想的自我)给了客体,,丰富了客体,穷了自己也就是我们把过多的理想的自我割让给对方,即,把外部客体放到理想的自我的位置上,此时我们对抗这一客体的意志和权利的能力就会消失殆尽。这也就是舔狗由来的一种诠释,她占据了舔狗批判的位置,她成了舔狗的良心,此时俄狄浦斯外露通过逆反过程形成的外部权威不容置喙。

    故而,舔狗劝不回来,因为你对她的否定就是对舔狗自身的否定。在我的观察下,这种舔狗一般都是恋爱次数少的男孩。

  1. 出生的创伤:

    在弗洛伊德主义后期,兰克这个弗洛伊德的学生认为,很多文化创造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借助各种手段清除和战胜出生时的创伤。很多行为也是如此。兰克还认为就是死—对子宫的回归。我认为兰克的这些东西太主观了。

的确,弗洛伊德心理学就是一种主观心理学的变种。

他的理论在早期一直在圈内相互引证,后期才吸收尼采和叔本华。并且把心理和意识混为一谈。可以说是集同时代主观心理学缺陷于一身。

他将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是的矛盾的。他寻找的只是肉体在心理上的反应,甚至将肉体心理化。

我不禁要怀疑,弗洛伊德真的懂生理学吗?他把性格理论建立在了性活动区领域

他还讨论了拉屎对性格成长的影响,在《瑞克与莫迪》中有一集姥爷还引用了“天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拉屎仪式”。

他将性格的形成过程被隔绝在主观的心理活动范围之内,这只是主观上的牵强附会,过于形而上学。

弗洛伊德之前的主观心理学都是受到达尔文影响的乐观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的本性更倾向于“精神生活的悲剧性”,弗洛伊德不相信表面的意识,他尝试探寻深处的意识。但是他不从客观和社会学生理学入手,而是只试图从自身中找到动机

他的释梦学说是以思想观念解释意识,这太于主观。

在客观心理学中不相信任何以内部经验为根据的任何言语表达,** 我们的言语不是我们主观感受确定的,是由该言语集团漫长的社会交往的产物;是产生这个言语表达的社会环境决定的。表达的材料,限制了它的可能性,词的选择,语句的结构,话语的语调都是重要的成分。

意识的研究需要感受意识与实物之间的界限。(我是在《存在与虚无》之中学到的)精神感受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外部事物和社会关系世界的重复。

威廉詹姆士在《意识存在吗》中说“事物和思想是出自于同一个物质,意识没有给世界增添任何新的现实。他仅仅是对同一事物和现象的另一种观点”

弗洛伊德的儿时的回忆的研究,对儿童的直接分析并不多,它不依赖于这些分析,而且他的观点形成于这些分析之前,这些分析是以他作为先决条件的。儿童情节的理论是通过回溯得到的。建立于成人回忆和籍以实现回忆的妥协结构的解释之上。以现在的观点解释过去,不能算是客观回忆的内部感受。我们首先要把对现在典型的意识形态色彩从现在转移到儿童意识前的过去。所有的看法,观点、联想、都是我们生命的意识阶段同那些概念(爱情、性欲、母亲)相联系。使我们认识到了他们的意义。把一些事件在我们现在成年的意识背景中所获的意义,语调和意识形态价值从中剔除的话还剩下什么?

弗洛伊德是对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解释的原则性的批判。我可以同意,但是潜意识和意识有什么不同吗?仅仅只是意识的一个形式,不同描述的意思形态

意识不是行动的原因,而是他的成素,他的组成部分。广义上,行为可以分为动作反应和伴随着这个反应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社会环境赋予人语言,把语言同特定的评价和意义联系起来,一切语言不是属于个体,而是社会集团的。与社会联系的动态中,产生了对我们用来自我说明和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意愿,情感,感觉的观点立场等一切评价。对自己的任何说明,一切自我意识是把自己统一于某种社会标准和社会评价或者说,是使自己和自己的行为社会化。意识到自我后又用不同阶级集团的另一个的眼光来打量自己,这使我们把自我意识引入阶级意识中,有些东西超过了意识的界限,甚至是个体的界限。是各种意识形态倾向和流派的斗争。比如梦、神话

弗洛伊德关于性欲的观点用在漫无节制的罗马或者中国会产生很多喜剧效果(社会就是意识形态的成因,他的理论只能说明他当时的社会形态,至少在中国文化的底层原理上我很有研究,他的理论并不完全成立)

他的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家庭和家庭关系的完全性欲化。

当时的欧美生活过于枯燥,弗洛伊德标新立异和尖刻的理论吸引了大量的人。这意味着正统意识形态的全面瓦解,事物不是以自己的社会属性,而是以性来面对别人。他对对社会历史的评价充耳不闻。而弗洛伊德的被接纳可以了解到欧洲当时精神面貌的征兆和典型。

弗洛伊德对文化,影视的影响非常深远,比如很多作家都热衷于弗洛伊德,比如王小波就经常使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与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性没有半毛钱关系,这种理论很难证伪。大部分的使用者都是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弗洛伊德理论形成民科罢了。

我不认同弗洛伊德理论的大部分内容,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比肩的(这三个都是犹太人,汗颜),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无比深远。我们应该含有批判的去学习,就像是弗洛伊德视为衣钵传人的荣格(他叛逃了他的老师)和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拉康,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批判性继承和发扬了。